

在保健食品領域,講究「療效」容易踩紅線,不如用「故事化場景」和「營養保健日記」打動人心 —— 把產品融入真實生活的點滴,讓用戶從「聽你說好」變成「看見改變」,具體可以這麼做:
別說「這款蛋白粉能增強免疫力」,而是寫成「媽媽的早餐日記」:
- 第 1 天:「媽媽最近總說早上起來沒力氣,煮雞蛋也吃不下。今天把蛋白粉加進她愛喝的豆漿裡,她皺着眉說『有點怪』,但還是喝完了。」(配一張媽媽抿嘴喝豆漿的側臉照)
- 第 7 天:「早上媽媽主動問『那個粉粉還有嗎?』,原來她這幾天早起跳廣場舞,說『沒以前那麼喘了』。偷偷看她的碗,豆漿喝得一點不剩~」(拍一張空碗和廣場舞隊伍的遠景)
- 第 30 天:「今天家庭聚餐,媽媽居然跟姑姑們推薦『加了粉的豆漿』,還說『你們看我現在多能逛』。原來改變不是突然來的,是每天一勺的堅持呀。」(曬一張全家飯桌上的笑臉合照)
關鍵:日記要帶「細節感」—— 食物的溫度、表情的變化、對話的碎片,這些真實的「生活切片」比空洞的「療效說辭」更有說服力,也避免了誇大宣傳的風險。
把保健食品放進具體場景裡,讓用戶覺得「這就是我需要的」:
- 加班黨的「能量救星」:拍一段辦公室視頻,畫面裡你揉着眼睛改方案,旁白說:「凌晨 2 點的咖啡已經不管用了,試着在麥片裡加了勺營養粉,居然撐到了天亮。屏幕前的你,是不是也在為一個項目熬着?」(配一張電腦屏幕和麥片碗的合照)
- 銀髮族的「日常小習慣」:拍爺爺晨練後回家,從藥箱裡拿出保健品,邊拆邊說:「以前總覺得這些是年輕人的東西,現在每天跟吃飯一樣記得吃,孫子說我爬樓梯比他還快~」(特寫爺爺手上的產品和腳下的台階)
- 新手媽媽的「加餐小竅門」:錄一段給寶寶餵奶的間隙,快速沖一杯營養飲料,苦笑說:「半夜起來換尿布 8 次,體力根本跟不上。現在趁寶寶睡覺,趕緊補充點能量 —— 當媽媽的,先顧好自己才能顧好娃呀。」(拍一杯冒着熱氣的飲料和旁邊熟睡的寶寶)
核心:場景要「接地氣」—— 加班的疲憊、老人的不服老、媽媽的忙碌,這些共通的生活體驗會讓用戶覺得「你懂我」,而產品在其中扮演的「溫柔幫手」角色,也會自然被接受。
- 說「感受」不說「療效」:用「睡覺踏實了」「吃飯香了」代替「治失眠」「促消化」。
- 講「過程」不講「結果」:強調「每天早餐加一勺」「堅持了一個月」,而不是「吃了就有效」。
- 加「個人體驗」的限定詞:比如「對我來說」「我媽覺得」,避免絕對化表述。
保健食品的信任,從來不是靠「承諾療效」建立的,而是讓用戶在你的故事裡看到自己的影子 —— 原來「補充營養」可以像「每天喝一杯水」一樣自然,原來改變是在一次次平凡的堅持裡慢慢發生的。當你的內容變成「生活的鏡子」,用戶會主動走近,因為他們相信:「你經歷的,我也能擁有。」

保健食品針對女性族群做情境行銷,核心是「讓畫面替你說話」──透過鏡頭捕捉女性生活中真實的困擾場景,再自然融入產品,讓觀眾覺得「這就是我的日常,原來它能幫我」。以下是針對不同女性痛點的情境拍攝想法:
痛點場景:
- 晨會時頻頻打哈欠,咖啡續了第三杯還是眼皮打架;
- 加班到深夜,對著電腦揉太陽穴,鍵盤敲得越來越慢;
- 趕專案時沒時間吃飯,啃著冷麵包,胃裡隱隱發空。
拍攝畫面:
- (近景)辦公室燈光下,她對著電腦皺眉,手指在鍵盤上停住,鏡頭掃過桌上的空咖啡杯;
- (特寫)她從抽屜裡拿出一小袋營養粉,撕開倒進溫水杯,攪拌時泡沫輕輕浮起;
- (中景)喝完後,她深吸一口氣,重新看向螢幕,嘴角微微舒展,手指開始輕快敲擊鍵盤,背景裡的時鐘指向凌晨1點,但她眼裡的疲憊淡了些;
- (結尾)第二天早上,她對著鏡子塗口紅,鏡子反射出桌上的營養粉——沒有台詞,只有一個「元氣滿滿」的微笑。
痛點場景:
- 剛哄睡孩子,想坐下來歇會兒,卻累得靠在沙發上直不起腰;
- 餵奶、換尿布、做輔食連軸轉,午餐拖到下午3點才吃,還是涼的;
- 照鏡子時發現眼下的黑眼圈,想護膚卻連扭開乳霜蓋子的力氣都沒有。
拍攝畫面:
- (全景)凌亂的客廳裡,嬰兒床裡的寶寶剛睡著,她癱在沙發上,頭髮有些亂,手無意識地按了按腰;
- (細節)她看到茶几上的營養棒(包裝簡約,方便拿取),慢慢撕開,咬了一口,眼神放空了幾秒;
- (轉場)半小時後,她輕手輕腳地整理寶寶的玩具,動作比剛才輕快,鏡頭掃過垃圾桶裡的營養棒包裝;
- (結尾)她坐在床邊看寶寶睡覺,手裡捧著一杯溫水,臉上有了點血色——沒有說教,只有「媽媽也需要被照顧」的默契。
痛點場景:
- 洗澡時發現頭髮掉得比以前多,盯著排水口發呆;
- 上樓梯時膝蓋有點沉,下意識地扶了一下扶手;
- 同學會前試衣服,對著鏡子嘆氣,覺得「沒以前有精神了」。
拍攝畫面:
- (特寫)她梳頭時,梳子上纏著幾根頭髮,她輕輕扯下來,眼神有點失落;
- (中景)廚房檯面上,擺著剛做好的早餐,她順手拿起一瓶液態營養素,倒進小杯子裡,陽光從窗戶照在杯子上;
- (慢鏡頭)幾週後,她在公園散步,和老姊妹並肩走在小路上,腳步輕快,聊到開心處仰頭笑,頭髮隨著動作輕輕晃動;
- (結尾)她回家後,把營養素放進冰箱,和牛奶、雞蛋擺在一起——像對待日常食材一樣自然,沒有「抗老」的「修復」標籤,只有「好好照顧自己」的平靜。
情境行銷的關鍵是“不解決問題,只陪伴問題”——鏡頭裡的女性不用說出“我很累”“我需要補”,但觀眾能從她的動作、眼神裡看到自己;產品不用“宣稱功效”,但出現在最需要的那個瞬間(累的時候、忙的時候、在意自己的時候),就會被默認為“能幫上忙的東西”。
就像給朋友遞一杯溫水,不用問“你渴嗎”,遞過去的動作本身就是關心。保健食品的情境行銷,要做的就是那個“默默遞水”的角色,讓女性覺得“它懂我的難,還不吵不鬧”——這種“無聲的共鳴”,比千言萬語的推銷更有穿透力。 💧










░░░░░░░░░░░░░░░░░░░░░░░░░░░░░░░░░░░░░░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