🔥 什麼叫做每月 1.2%?先換算給你看
📌 每月 1.2% = 年化報酬 14.4%
📌 如果複利滾動,年化將超過 15% 以上
➡ 在台灣,只要看到「穩定、保證、無風險、固定」每月 1.2% = 極高風險訊號。
🌐 網路上宣稱「每月 1.2%」的常見三種類型
以下是市場上最常出現的版本,我以 Z 世代語氣+專業角度幫你拆解:
1️⃣ 加密貨幣 / DeFi 偽投資(最常見)
🎣 標語:
「智能交易」、「量化機器人」、「穩定套利」、「AI 幫你賺錢」
🎯 實際情況:
→ 早期可能會「真給錢」吸引你
→ 後期是集資盤結構
→ 當新資金不夠進來就停擺
⚠️ 風險非常高
⚠️ 多數無牌照
⚠️ 很多平台 6~18 個月後消失
👉 每月 1.2% = 集資盤典型利率。
2️⃣ 假外匯交易(假 MT4/MT5)
🎣 標語:
「穩定套利」、「管道利差」、「專業外匯老師代操」
🎯 實際情況:
→ 帳面上的報酬率都是假的
→ 你看到的是「假交易資訊」
→ 最後不能出金就是結局
⚠️ 台灣很多案例已出現「跑路、封站、群組消失」。
3️⃣ 私下高利借貸(民間借款)
🎣 看起來像投資,其實是你把錢借出去
→ 借給誰?通常不知道
→ 有無保證?通常沒有
→ 是不是合法借貸?難判斷
⚠️ 每月 1.2% = 年化 14.4%
在台灣 == 企業中小企業高風險借貸的利率,風險不低。
🔎 那…台灣真實合法的金融商品,可能做到每月 1.2% 嗎?
👉 答案:大部分不可能「穩定固定」做到。
以下給你真實市場比較:
🟢 合法金融商品的真實利率
- 定存:0.5%~2% 年利率
- 儲蓄保單:IRR 1.5%~2.6%
- 債券基金:年化 3%~6%(月約 0.25%~0.5% 波動)
- 高股息 ETF 平均殖利率:約 4%~8%(月約 0.3~0.6% 不穩定)
➡ 全部都遠低於「每月 1.2%」。
🧨 那麼每月 1.2% 為什麼危險?
因為:
💥 沒有任何低風險商品能做到
💥「固定配息+高報酬」是典型集資盤特徵
你要記住一句話:
只要利率遠高於市場正常值 → 必有高風險或不可見的成本。
🧊 翼帆老師的「七秒辨識法」
若你看到:
✨ 固定收益(每月不變)
✨ 8% 以上年化
✨ 隨時提領
✨ 保本
✨ 輕鬆無腦賺
✨ 線上註冊即可投
🎯 99% 是:
❌ 非合法投資產品
❌ 非金融監理機構
❌ 借新還舊的集資盤
📌 目前台灣市場真正比較接近「每月 1%」的合法可能性是?
只剩下:
🟡 高風險的「民間借貸型 P2P」、「特定私募債」
但每月 1.2% 的「穩定配息」仍然不現實。
真正可能看到的是:
→ 有時候有利差高、短期配比較好
→ 但非穩定、非保證、非每月同額
⚠️ 而且這類商品只能提供給「特定專業投資人」,非一般大眾。
🎯 總結(超重要)
📌 每月 1.2%(年化 14.4%)且「穩定提領」=異常高的回報
📌 合法商品做不到這麼穩定的高利率
📌 越穩定=越不可能是真的投資,越像集資盤模型
📌 越快提領=越危險,因為平台需要用「新錢」支付你
📌 若平台說「穩定、保證」,風險指數直接飆滿

🔍 這類「不是傳銷、不是跟會」的民間投資組織到底是什麼?
在台灣,越來越多人自組投資團隊,名義上像:
✨「投資共學團」
✨「理財俱樂部」
✨「資金整合群」
✨「團隊資金池運作」
✨「共同投資計畫」
✨「民間資產配置團隊」
表面上大家都是平等參與者,
但實際上,常常接近「私募基金」的行為模式。
🎯 重點:
只要有人統一收錢 → 代操作 → 統一分潤
就會自然落入「私募行為」的法律定義範疇。
🧩 這類團體常見的運作模式(非官方,但台灣市場真實情況)
我整理出 6 大最常見模式👇
1️⃣ 團隊代操型(最常見)
大家把錢交給一組核心操盤者進行:
📌 外匯
📌 虛擬貨幣
📌 股票
📌 差價合約(CFD)
📌 非官方投資商品
操盤者再依照績效「月配息」或「按期分潤」。
👉 像「迷你版私募基金」
👉 不是傳銷、不是跟會
👉 但資金集中度極高
2️⃣ 集資購買型(商品或資產包)
成員共同出資買:
📌 海外房產
📌 未上市股票
📌 共同投資案
📌 特殊資產(礦機、設備、農地、NFT…)
👉 本質跟私募基金很像,只是沒有正式架構。
3️⃣ 利差套利型(固定收益)
承諾成員:
✨ 每月 1%~2%
✨ 每季固定返還
✨ 穩定收益
✨ 不用自己操作
這類型最容易被誤認成「穩健投資」。
其實本質是:
➡ 資金池 × 代操 × 分潤模式
4️⃣ 共同分擔風險型(大家一起投)
例如:
所有人各出 5 萬~30 萬
由核心操盤手統一投資高波動商品
賺了分潤、虧了共同承擔。
👉 不叫傳銷
👉 不叫跟會
👉 但仍然符合「私募」特徵
5️⃣ 半公益型/半學習型(表面教學、實際集資)
名義是:
📌 課程
📌 教學
📌 社團
📌 學習團
但背後其實會:「一起投」。
🎯 那麼這些組織的『報酬率』通常會怎樣宣稱?
依我輔導過企業+社群觀察,通常落在👇
🟢 低承諾組:
每月 0.8%~1.2%
(看起來最安全、最穩定)
🔵 中承諾組:
每月 1.5%~2.5%
(開始很吸引一般投資人)
🔴 高承諾組:
每月 3%~6%
(極高風險,通常不可持續)
🎯 任何固定收益超過 1%/月,都不是正常金融機構能長期做到。
因為:
➡ 法定金融商品不可能保證
➡ 代操風險巨大
➡ 市場波動不可預測
🔥 這類團體與「私募基金」的關聯(最關鍵)
你不能叫它基金,但它其實有 8 個私募特徵:
⭐ 1. 集資(Collect Money)
成員出錢。
⭐ 2. 統一管理(Fund Pool)
資金集中後由核心管理。
⭐ 3. 代操(Managed)
投資決策不是由每個人自己做。
⭐ 4. 分潤(Return Distribution)
按照績效或固定收益分配。
⭐ 5. 非公開募資(Private)
通常只有群內成員可以加入。
⭐ 6. 無牌照(Unlicensed)
這是最大風險。
⭐ 7. 流動性不透明
錢怎麼操作、資產在哪裡,通常只有核心知道。
⭐ 8. 法規適用區不清楚
很容易踩到《證期法》的「未經許可募集資金」
⚠️ 法律風險(台灣非常重要)
以下都不是開玩笑,是現實:
❗ 官方僅允許受監管的「投信+證券+銀行」
❗ 私下募集資金 → 很容易落入違反《證券投資信託及顧問法》
❗ 未經許可代操 → 可能觸法
❗ 出事無保護 → 全是民事糾紛
👉 這就是為什麼「合法私募基金」門檻超高(只能賣給專業投資人)。
🧨 那這類組織的真實風險有哪些?
我整理成 Z 世代版本:
💥 1. 操盤手其實可能沒有高手技術
真正長期穩定獲利的人極少。
💥 2. 你看不到錢放哪裡
資金池最怕「透明度不足」。
💥 3. 固定月配=不自然的「造息」模式
很多是用 A 的錢配給 B。
💥 4. 資金量越大 → 越不穩
因為操作難度會變高。
💥 5. 最後出場的人最危險
群體模式幾乎都變形成「接力賽」。
⭐ 翼帆老師專業總結
在台灣,「不是傳銷、不是跟會,但一群人共同投資」的民間組織:
✨ 表面是社群
✨ 實質像私募
✨ 法規上不受保護
✨ 市場實務風險極高
✨ 投資人須以「高風險資金」面對
🎯 月配型(每月 1~3%)的民間組織,不論名稱是什麼,都具有私募性質與風險。
🎯 越固定=越不自然=越高風險。
🎯 要避免:
「穩定、保證、固定、無風險、每月配息」
這些都是不正常金融商品的訊號。
如果你需要

🔥 ① 判斷投資詐騙的 8 個專業指標
(這一段超適合拿去教學、演講、課程)
1️⃣ 保證獲利、穩定、無風險 🛑
只要看到這幾個詞,就要「萬事起疑」。
金融市場沒有穩賺的,連銀行都不敢保證。
2️⃣ 報酬率完全不合理 🚨
✔ 每月 1%~3% 固定
✔ 每季配息超過 6%
✔ 年化 15~40%+
➡ 這些都遠超過正常市場商品。
3️⃣ 不能公開查證/沒有牌照 🕵️♂️
✔ 不在金管會可查清單
✔ 網站無公司登記資訊
✔ 操盤手沒有合法資格
✔ 合約含糊、沒有法律約束
4️⃣ 佣金/介紹制度太明顯(但又說不是傳銷)🧩
很多投資盤不是傳銷,但「拉人有錢」就是警訊。
5️⃣ 前 3~6 個月出金超順=只是在麻痺你 🧊
詐騙模型最常用:
「先給你出金 → 建信心 → 你加碼 → 再鎖住你」
6️⃣ 資料透明度極低,問細節就閃躲 🌓
✔ 不告訴你資金在哪
✔ 不告訴你怎麼操作
✔ 不告訴你法人或監管
➡ 這都是警報。
7️⃣ 所有訊息都在密閉社群(Line、TG)🔒
越封閉,越危險。
越公開、越透明,越安全。
8️⃣ 強調「團隊很強」「高手代操」但沒證明 👀
真正會賺錢的操盤手:
→ 不需要找你集資
→ 不會到處招商
→ 不會用保證收益吸人
📌 翼帆老師總結(必學⚠️)
越強調保證=越危險
越穩定配息=越不自然
越高收益=越要提高警覺
🔥 ② 每月配息型投資的「真實風險比較」
(這段是你做投資課程必備的重點!)
🟢 A 類:合法金融商品
(但配息不會高+不會固定)
例如:
✔ 債券基金(年化 3%~6%)
✔ 高股息 ETF(年化 4%~8%,不固定)
✔ REITs(年化 4%~7%)
📌 風險:低~中
📌 缺點:配息不可能每月固定 1%
🔵 B 類:民間借貸 / 私募債(特定投資人才可參與)
可能會看到:
✔ 每月 0.8%~1.2%(相對合理)
✔ 每月 1.5%~2%(風險偏高)
📌 風險:中~高
📌 有違約風險、資金鎖定、流動性差
📌 有些需要你是「專業投資人」才能買
🔴 C 類:民間投資社群 / 非法集資盤(風險爆表)
宣稱:
✔ 每月穩定 1.2~3%
✔ 保證回本
✔ 保證配息
✔ 隨時可提領
📌 風險:極高
📌 模型常為:拿新人的錢 → 配給舊人(集資盤)
📌 最後一定「出金困難 → 停擺 → 解散 → 消失」
📌 台灣每年破例案例超多
🎯 最關鍵:
📌 真正合法商品不會每月固定配息
📌 越固定越假
📌 越高報酬=風險越大
🔥 ③ 台灣合法「高收益商品」分類(特定投資人才能買)
如果真的有人有多餘資金+風險承受度高,
台灣確實有一些「合法但有限制」的高收益選項。
以下是你可以教學生/客戶的分類:
🟣 1. 私募基金(Private Equity / Private Credit)
✔ 投資未上市公司
✔ 企業併購
✔ 私募信貸
✔ 特殊資產
📌 預期年化:8%~15%(高風險)
📌 資格要求:專業投資人 / 高資產人士
📌 不保證、不固定、報酬波動大
🟡 2. 私募債 / 高收益債(特定銷售)
✔ 中小企業貸款
✔ 海外企業債
✔ 高風險高報酬
📌 預期年化:6%~12%
📌 風險:違約+流動性差
📌 必須簽署風險揭露文件
🔵 3. P2P 借貸(合法平台)
✔ 有些台灣公司有牌照
✔ 投資企業或個人借貸
📌 預期年化:約 4%~10%
📌 可能虧損
📌 不保本
🔴 4. 海外商品(券商可買,但風險高)
例如:
✔ 高波動 REITs
✔ 企業債
✔ 高收益配息 ETF(但配息不穩定)
📌 合法、可買,但不會固定配息
⭐ 翼帆老師最重要提醒
任何商品只要符合:
「穩定、高收益、固定、保證」
就不是合法金融商品。
台灣合法金融商品:
✔ 都會揭露風險
✔ 都不保證獲利
✔ 不會每月固定配息
民間團體能做到的:
❌ 不穩定
❌ 不保證
❌ 高風險
❌ 高機率踩雷

標籤: 市場上高投資高報酬的分析 #金融投資, 網路行銷專家, $財商金融規劃網頁設計, 高雄購物平台, 高雄地頭龍, 高雄行銷

-400x400.jpeg)
-74x74.jpeg)
-74x74.jpeg)
-74x74.jpeg)
-74x74.jpeg)
-74x74.jpeg)
-74x74.jpeg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