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🔍【真實案例改寫】小安被推薦「保證 14% 私募基金」的一天…
某天,小安突然在 LINE 收到朋友的訊息:
「欸我跟妳說~最近有人推我一個私募基金耶!
年報酬 14%,最低門檻 30 萬,還可以每月固定領 3,600 元。」
🌪 小安瞬間驚醒。
他 35 歲,金融業打滾超過 10 年,對市場的起伏、陷阱、商品特性都算了解,
也從來不是「投資小白」。
📌 手上資產破 500 萬
📌 股市、ETF、基金、期貨通通都有
📌 風險承受度算高
📌 常常尋找更高投報機會
所以一聽到「14% 保證收益」
他的心的確被撩到了一下…🔥
但也在第一時間,眉頭皺了起來。
⚠️ 小安第一個反應:「怎麼可能這麼穩?」
以他 10 年金融背景來看:
✔ 合法金融商品不會「保證收益」
✔ 私募基金更不可能「固定月配」
✔ 年報酬 14%=非常高
✔ 還能「固定每月 3,600 元」=更不正常
他心裡開始浮現一句話:
「高報酬=高風險。」
「固定配息=超不自然。」
「私募基金在台灣詐騙頻傳。」
於是他沒有被利率沖昏頭,反而更冷靜。
🧠 小安冷靜分析:這商品有 3 大可疑點
① 標榜保證收益(違反金融商品特性)
合法商品一定會寫「不保證獲利」,
特別是私募基金。
② 固定月配 3,600 元(超不自然)
真正的私募基金收益:
❌ 不固定
❌ 不每月配
❌ 沒有人敢保證現金流
反而像某些「集資盤」常會這麼說。
③ 門檻僅 30 萬(太低)
台灣真正的私募基金:
✔ 通常要 300 萬~1,000 萬
✔ 且只能賣給「特定專業投資人」
✔ 一般人根本不能買
所以「30 萬」聽起來反而怪怪的。
🙋♂️ 小安決定:去現場看看!
小安不是怕風險的人,
但他懂得「調查比投資更重要」。
於是他找我說:
「欸翼帆老師,我被推一個 14% 的私募基金耶…
要不要一起去看?你幫我看看這是不是寶,還是踩雷?」
我一聽,心裡就想:
✨ 報酬這麼漂亮
✨ 條件又這麼可疑
✨ 現在台灣又一堆私募騙局
不去看不行!
於是,我們決定隔天一起去拜訪該公司。

🛡️ 防詐第一步:先確認「對方是否符合特定自然人標準」
(這是最快判斷真偽的方式,也是台灣法規最重要的門檻)
✨ 小安與我都是自然人
要判斷某個商品是不是「合法私募」,第一件事就是確認:
👉 對方是否只能出售給「特定自然人」?
因為台灣私募基金 禁止向一般大眾販售。
若任何人都能投 → 80% 以上就是詐騙或資金盤。
📌 台灣「特定自然人」資格(兩擇一符合其一即可)
✅ 條件 1:提供 3,000 萬以上財力證明
例如:
✔ 資產證明
✔ 銀行餘額
✔ 不動產證明(可計入一定比例)
✔ 投資帳戶資產
✅ 條件 2:具投資經驗+財力證明
需同時符合:
🔹 單筆投資 ≥ 300 萬
🔹 投資相關資產總額 ≥ 1,500 萬(含此次投資)
🔹 提供總資產 ≥ 3,000 萬之財力證明
⚠️ 這組條件是「最常用門檻」,也是詐騙團最容易露出破綻之處。
📌 審查規定(很重要)
✔ 只要第一次審查通過,之後申購可不必重提。
✔ 若 超過 1 年未審查 → 需重新提供財力證明才能再次投資。
🚨 小安朋友公司的問題在哪?
❌ 最低金額只要 30 萬 → 不符合法定門檻
合法私募:
➡ 單筆 ≥ 300 萬 才能算作「有機會」符合資格
➡ 30 萬根本連門檻邊都沾不到
這一點就可以直接判定:它不可能是真私募基金。
❌ 對方回應更可疑……
他們竟然說:
「雖然法律是這樣寫,但我們不需要你提供財力證明。
只要有 30 萬、簽合約、匯款,下個月就固定領 1.2%(3,600 元)。
保證半年拿 7.2%。」
這裡至少有 5 大違法/詐騙指標:
❌ 無需財力證明(完全違反私募規範)
❌ 下限 30 萬(不符合特定自然人資格)
❌ 保證收益(金融商品 100% 禁用此字眼)
❌ 固定月領(私募基金不可能)
❌ 半年保證 7.2%(異常高又固定)
➡ 結論:
這不是私募基金,是資金盤/詐騙機率達 87% 以上。
🛡️ 防詐第二步:是否符合「私募基金種類」?
(對方說的商品本身,是否符合真正私募的特性?)
合法私募基金主要分 4 大類👇
① 私募股權基金(PE Fund)
📌 投資未上市企業
📌 透過 IPO/併購/重組退出
📌 典型存續期:5~10 年
📌 流動性極低
📌 報酬不規律、不配月息
📌 通常需大型資金(百萬至上億)
代表案例:Blackstone(全球最大私募股權公司)
➡ 不可能月配、不可能短期提領、不可能半年固定收益。
② 創投基金(VC Fund)
📌 投資新創
📌 風險大,報酬可能極高
📌 每案金額不超過總金額的 10%
📌 報酬完全不固定
📌 通常看「退出成功率」
代表案例:Andra Global
➡ 同樣不可能月配、不可能保證。
③ 避險基金(Hedge Fund)
📌 追求「絕對報酬」
📌 可做多空策略
📌 閉鎖期通常 ≤ 2 年
📌 有可能做短線或高頻
📌 國外指標平均收益約 8~10% / 年
📌 偶爾能月配,但不「固定且保證」
➡ 用高槓桿也不敢保證月月配 1.2%。
④ 私人共同基金(Private Mutual Fund)
📌 投資股票、債券、金融商品
📌 操作較穩健
📌 不干涉企業經營
📌 報酬屬市場波動、絕非固定
➡ 也不可能固定月給你 3,600 元。
🔥 真相總結:
✔ 私募股權 → 長期、鎖十年、不配息
✔ 創投 → 高風險、靠「賣股退出」
✔ 避險基金 → 有可能短期,但報酬不固定
✔ 私人共同基金 → 最穩健,但不可能保證收益
📌 沒有任何私募基金會提供「固定 1.2% 月領、半年保證 7.2%、只要 30 萬」的商品。

💡 Tips:什麼是「絕對報酬」?
絕對報酬(Absolute Return)≠ 一定正報酬。
它只是基金的「追求目標」,意思是:
👉 無論市場漲跌,都想靠策略達成「正報酬」。
但「追求」不代表「保證」,更不代表表現一定好。
⚠️ 重要提醒
追求絕對報酬的基金(常見於避險基金):
❗ 風險 比一般基金更高
因為它可能使用:
🔸 高槓桿
🔸 放空與多空策略
🔸 衍生性商品
🔸 大額套利
🔸 高周轉操作
🧨 最大風險:流動性不足 → 會「瞬間崩盤」
當市場劇烈波動、資金無法快速變現時:
✔ 交易對手消失
✔ 槓桿反向放大損失
✔ 平倉速度慢
✔ 可用資金不足
➡ 整個基金可能在短時間內劇烈虧損甚至倒閉
這是 追求絕對報酬策略 的最大致命風險。
🎯 一句話總結
絕對報酬=想賺不管漲跌的錢,但不保證賺。
且因為策略激進,一旦流動性出問題,可能比一般基金更快爆炸。

🚨 小安朋友公司不符合!
詐騙或資金盤疑慮 極高!
對方主張:
「本公司募集資金,由投信公司專業團隊代操,投資台灣上市櫃股票,靠買賣股票做到絕對報酬。零風險、閉鎖半年、每月配 1.2%,年報酬 14.4%。」
表面上好像在講「私人共同基金」概念,
但只要稍微懂投資,就會發現——漏洞超大!
❌ ① 股票買賣 → 無法達成「絕對報酬」
選股票、買股票=只能追求「相對報酬」。
🔍 為什麼?
因為股票市場存在 系統性風險:
📉 市場大跌
📉 利率變動
📉 國際情勢
📉 系統性事件(如疫情、金融風暴)
所有股票一起跌時,
選股再強也無法「絕對報酬」。
❗ 若要追求「絕對報酬」,必須靠:
✔ 多空策略
✔ 放空
✔ 套利
✔ 衍生性商品
✔ 高槓桿
✔ 高頻交易
➡ 這不是股票基金
➡ 這是 避險基金(Hedge Fund) 才會做的事
➡ 風險更大
➡ 不可能「無風險」
所以對方的投資邏輯根本互相矛盾。
❌ ② 私募基金的投資門檻不符
對方說的條件:
「最低金額 30 萬即可」
但依《台灣特定自然人》標準:
✔ 單筆應 ≥ 300 萬
✔ 或財力 ≥ 3,000 萬
✔ 並須提供證明
他們:
❌ 不查財力
❌ 不審資格
❌ 任何人都能加入
➡ 這種模式 完全不可能是合法私募基金。
❌ ③「無風險」=詐騙經典用語
合法金融機構 100% 不會說:
🚫 無風險
🚫 保證
🚫 固定配息
🚫 穩賺
這些詞只會出現在:
⚠ 資金盤
⚠ 非法集資
⚠ 假投資團隊
❌ ④ 沒公司名稱、沒合約、沒資料
現場應該提供:
✔ 公司統編
✔ 董監名冊
✔ 合法基金契約
✔ 基金說明書
✔ 風險揭露文件
✔ 遵循 99人限制
但對方:
❌ 無公司資訊
❌ 無契約可在現場審閱
❌ 無任何法遵資料
❌ 只用口頭宣稱投信代操
➡ 這種透明度=低到不符合任何合規標準。
🧨 ⑤ 最可疑的重點:
「固定月配 1.2%」
「閉鎖半年固定 7.2%」
「保證年報酬 14.4%」
這種「固定配息」結構,
在金融業裡有個名字:
🎯 資金盤(拿後金補前金)
不論對方包裝成:
🔹 私募
🔹 絕對報酬
🔹 投信代操
🔹 股票策略
都一樣是:
🚨 「無法實現的商品」
🚨 「詐騙率 99.99%」
🔥 最終判斷:
資金盤/詐騙機率高達 99.99%!!
小安與我當場就知道答案了:
💣 不符合特定投資人資格
💣 投資概念自相矛盾
💣 最低金額 30 萬完全不合理
💣 無公司資料
💣 無正式合約
💣 誇大、保證、固定配息
💣 操作方式與宣稱不一致
這根本不是私募基金,是偽裝成私募的資金盤。
🏃♂️💨 結論:
不投資為上策,快逃!真的快逃!

標籤: 本案私募的案例討論分析 #1.2% #金融投資, 網路行銷專家, $財商金融規劃網頁設計, 高雄購物平台, 高雄地頭龍, 高雄行銷

-400x400.jpeg)
-74x74.jpeg)
-74x74.jpeg)
-74x74.jpeg)
-74x74.jpeg)
-74x74.jpeg)
-74x74.jpeg)